國文作業1a-1e2
組別:第六組
姓名:林念慈
學號:595011075

一. 夸父追日1a (山海經 海外北經)
夸父與日逐走,入日。渴欲得飲,飲于河、渭。
河、渭不足,北飲大澤。未至,道渴而死。棄其
杖,化為鄧林。
1. 夸父是遠古時代的巨人,他為了追逐太陽不眠不休。
2. 他疲勞口渴,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,但仍然不足以解渴,於是他想再去大澤飲水,但還沒有到就渴死了。
3. 後來他遺下的手杖化為桃林,為後世的人遮蔭解渴。
4. 表面上,夸父是一個愚不可及的人,太陽怎麼追的到呢?後人常以這個故事,比喻自不量力的人,然而,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,需要具備的是超越常人的勇氣和堅持,夸父所象徵的,正是先民那種堅韌的生命力。
5. 夸父雖死,但留下桃林,是他那無畏堅持的綿延,同時也造福了後人。
6. 夸父追日出於山海經的海外北經,山海經是一部圖文書,被稱為「古今語怪之祖」,如今流傳的還有三萬多字,作者無法確定,只能概略的認定是集體創作,文字都是為了配合圖片的敘述,所以顯得支離破碎,但因為收集了最多最古的神話故事,仍然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,比方魯迅。

二. 揠苗助長1b1 (孟子 公孫丑篇)
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,芒芒然歸,謂其人曰:『今日病矣!予助苗長矣。』」其子趨而往視之,苗則槁矣。
1.一宋人務農維生,每日照顧幼苗,時日一久,深感厭倦,便自作主張,把未成
熟的秧苗拉高,回到家中,其子見父親疲累不已,趕忙去田中巡視,秧苗都已
枯死。
2.揠苗助長比喻欲速則不達之道理,凡事都應循序漸進。
3.孟子善以寓言表達自己的理念,深入淺出,此篇看似人生小故事,實則宣揚儒
家仁義思想。
4.今人生活忙碌,功利主義,對孩子也常抱有過高過快的期望,給的太多,給予
變成負擔,親子兩方失去平衡,與其過份關注,不如因材施教,適性發展,否
則也只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徒勞無功。
三. 燕昭王求士1c (戰國策 燕策)
  1.燕昭王即位,然而國勢薄弱,他一心想要要滅齊報仇,於是與郭槐商議。
2.郭槐洋洋灑灑的表達自己的看法,以帝者、王者、霸者、亡國之君四種不同的
類型,層層抽絲剝繭,立論堅強,同時也是四個為王者不同的等級,是為層遞
法,而後總結出,真誠的接納人才,才是成功的最大原因。
3.燕昭王問人才何在,郭槐先以千里馬的故事比喻,除了是要讓昭王明白之外,
同時也是自我的推薦,後言「連郭槐我這樣的人您都用了,那比郭槐賢良的人
還不來嗎?。」,看似自謙,其實從言談之中可見郭槐的思脈清楚犀利,是為
良才,而這一點他自己也明白。
4.後昭王採用郭槐的方法,對人民和人才都慇勤問訊,終得人心,滅齊,更證明
郭槐雄才大略,獨具慧眼。
5. 「帝者與師處,王者與友處,霸者與臣處,亡國與役處。」、「北面而受學,則百己者至。先趨而後息,先問而後嘿,則什己者至。人趨己趨,則若己者至。馮幾據杖,眄視指使,則廝役之人至。若恣睢奮擊,呴籍叱咄,則徒隸之人至矣」:排比法。
6.「況賢於隗者乎?豈遠千里哉?」:激問法。
四.紙上談兵 d3(史記 廉頗藺相如傳節錄)
1.趙將奢有子趙括,自幼靈敏好讀,讀盡天下兵書,但趙括以為天下無敵,但趙
奢從不稱讚他,他認為兒子根本沒有實戰經驗,不過紙上談兵罷了。
2.趙奢死,秦國攻打趙國,老降廉頗固守,秦國固守不下,於是秦國用計,散播
秦兵最怕趙括當將軍的消息,好大喜功的趙括一聽樂不可支,不顧大家的反對,
便受趙王令代廉頗為將。
3.趙括一入兵隊,就改變戰術,也不顧情勢就按照兵書所學強用,結果被秦軍包
圍多日,自己也中箭而亡。
4.紙上談兵比喻不切實際,空談理論,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,同時也指不能夠隨
機應變。
5.做任何事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其實是好事,但更應該實地演練,否則一切流於空
談,不但無法達成自己的想法,在問題突如其來時,也無法從容面對。
五.輪扁(莊子 天道 節錄 )
1.齊桓公在堂上唸書,扁在堂下做輪子,扁問齊桓公所讀何書,齊桓公言是聖
人之書。
2.輪扁又問聖人何在,齊桓公答聖人已死,輪扁告訴桓公這樣的唸書沒有助益,
齊桓公大怒,要他說出原因,否則就受死。
3.由此輪扁闡述真理恆在,但一切取決於自身的悟性,父親的技藝不會「遺傳」,
只能靠兒子自己的學習和領悟,聖人之理也當如此。
4.悟性雖說天成,但也靠後天的培養,如唸書可按圖索驥,從學習中實踐摸索,

累積經驗值,仍然可加強自己對事物的領悟力。
5.後「斲木為輪」成常用語,比喻長期的戮力實踐,以致技藝高超出神的境界。
六.毛遂自薦 d4 (史記 平原君列傳節錄)
1.平原君趙勝賢良有才,門下有許多食客,一次趙國與楚過欲訂定合縱聯盟抗秦
的會議,趙王派遣平原君和他的食客前往,平原君想找二十個人,最終卻少了
一個,此時一名為毛遂的食客自願加入,但是因為他在食客間默默無名,所以
大家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
2.毛遂解釋自己是懷才不遇,若能受到重用,早已經有所作為,因人數不夠,平
原君勉為其難的讓他跟隨,但其他人都不屑於他,認為毛遂不過是說嘴罷了。
3.到了楚國,毛遂與眾人談論天下大事,大家才知道他真有其學,而平原君與楚
王談了很久未果,大家便鼓動毛遂上場,毛遂握劍上堂,楚王呵斥,但毛遂絲
毫不畏懼,先言楚王性命就在自己手上,後以商湯、周文王、白起為例,又以
秦國白起當年攻下趙國都城的事情來激楚王,要楚王明白:合縱為的是楚而非
趙,楚王因此甚愧,於是答應了合縱聯盟。
4.毛遂回國之後被尊為上賓,平原君並自責自己沒有認出人才。
5.全文富戲劇性,先從一片混亂的選才之中,殺出一個無名的毛遂,此後有如特
寫鏡頭,從他埋怨自己被埋沒忽略,到他與眾人議論的意氣風發,和軟硬兼施
誘使楚王入甕的果斷勇敢,司馬遷用了濃重的筆墨來描寫毛遂,堪稱全文的最
佳男主角。
7. 但是,如果只有一個智勇雙全的男主角,也沒有可唱的戲,所以不能識出千里馬的趙勝,和自負平庸的眾食客們,就是映襯毛遂的「淡墨」,好在他們倒
都是有度量的人,食客們能臣服他的才智,平原君也能悔恨自己未曾善待毛遂,也還能談得上是賢德。
8. 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兩個成語,一是「毛遂自薦」,顧名思義,就是以自我推薦
的方式來獲取成功,二是「脫穎而出」,穎字也就是錐子,只要有才能,自然
能殺出重圍被重用,就像放在口袋中的錐子就會整個顯露出來。
9.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的社會,毛遂自薦不失為幫助自己迎向成功的好方法,除
毛遂以外,歷史上有名的將領常遇春,也是向朱元璋推銷自己而成功的,聽障名模王曉書以殘疾能夠在時尚界引領風騷,也都是勇敢「走出去」的成功
案例。
七.謝安泛海1e1(世說新語 雅量)
1.謝安與孫綽等人泛海遊玩,途中遇風浪,孫、王等俱變色,直嚷著要回頭。
2.此時唯有謝安仍意定神閑,吟詠歌唱,船夫見他如此,也就心安的繼續划槳。
3.後又一波更大的風浪,大家實在坐不住了,謝安才「慢條斯里」的說,也許
該回去了。
4.一個國家也就是一艘船,大家同舟共濟,如遇風雨變驚慌失措則無以治國,唯
有像謝安的氣度,才足以領導大家。
5.眾人皆慌亂,唯謝安「貌閒意說」,更能突顯其鎮定和豁達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