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愛,上了影 (2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小女孩好奇的躲在台後,看著歌仔戲演員點燃一根菸,然後在鑼鼓喧天時,把菸一扔,走出簾外便是英氣逼人的小生,與小旦纏綿繾綣,焉能辨我是雄雌,甚至我亦不能辨識我,而那根被扔下的殘煙,像是張愛玲小說中的蚊香,漸漸的燃燒殆盡,剩下一縷冷冷灰燼。

  這是1991年電影<失聲畫眉>的第一幕,當簾幕蓋下,畫面顏色由黑白轉成彩色,時間亦跳接成民國75年,當年痴迷歌仔戲的小女孩慕雲,在高職畢業以後,毅然投入戲班,戲迷票戲自有情趣,但戲台後面是生活,是戲台文化的特殊現實,和台下人生不同,但一致悲歡。慕雲始終沒有當上主角,但她的存在絕非龍套過場,而是當觀眾的眼睛,參與但也旁觀著整個歌仔戲歷史的興衰。

  歌仔戲在台灣曾經風華絕代,慕雲便是帶著這分憧憬加入戲班,但無情的事實是:她見證屈服、變調與衰亡,事實上這不只是歌仔戲的悲哀,這是很多弱勢文化的悲哀。比方女人在男女關係中的無助:肉感姨為了嗜賭的丈夫唱戲還得兼差牽亡,最後還把八歲的小女兒一起賣進戲班;阿金懷著團長的孩子,替他管著整個戲班,但團長添福三妻四妾,阿金或許連情婦也算不上,只能在劇末撕心裂肺的痛哭哀號;戲班男子動輒以性訕笑女性團員,而且在戲班存危之際,女性團員不管身為人妻人母,不管是否願意,都得上台來段豔舞的悲慘遭遇;還有阿珠一入團即遭團長誘騙失身,都是女性在兩性關係裡的弱勢事實,而且看來無力抵抗,即便是女同志中的T小生家鳳,當她藉由台上異服而偷渡男性身分以後,也對小旦戀人愛卿施以暴力,但名為愛卿,實質便是臣下,家鳳的愛如同君王臨幸,帶有暴力和佔有,當家鳳變心,她只能自殘痛哭,怵目驚心的血,是女人在兩性關係裡的一朵哀花。

  在異性戀霸權中,同志戀情是另一種弱勢,女同更是弱勢中的弱勢,我以為戲班中的同性戀愛,不應以一般同志情感詮釋,因為戲班是非常異色的生活環境,流動、擁擠,甚至在保守年代男女雜處,所擠壓出巨大的性愛張力,而台上的身份和性別長期錯置,所引發的顛鸞倒鳳,是一種特殊文化建構,而非天生對自我的性別認同,至於家鳳(假鳳)和豆油哥在此龍蛇雜處之地,借來的男性身分讓她們足夠強悍來應付巨大的父權社會,但既然為假,在家族在社會中的尷尬,亦就不可避免了。

  全劇以"畫眉鳥換了環境就唱不出歌"為中心隱喻,時代變遷,人們所需要的刺激已不只是"查某脫光光"而已,歌仔戲終於從難堪的折服下黯然退場,只剩殘妝和無人的舞台,大環境放棄的不只是野台文化的親切與鄉土,還有戲文中那些純潔的愛情和忠孝禮義(儘管戲班中的生活本來就是複雜的,戲假而人生正在真實進行,無限弔詭),畫眉失聲,演員失生,女性失身,無從表達,都會割裂所有鄉土的可能性與包容性,豆油哥的月琴再也拉不出咿咿呀呀的聲音,只剩下一本懷念當時風華的舊相片,在時代裡漸漸泛黃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1.JPG  

雷聲大,雨點小,是<趙氏孤兒>給我最直接的感覺。

雷聲大,是因為故事出自元雜劇中的<趙氏孤兒>,本身即是一個悲壯糾結的情節,宣傳文案比做華人的<哈姆雷特>,自然是黑暗、壓迫、剪不斷理還亂才對,再加上陳凱歌、王學沂、葛優、張豐毅、黃曉明、范冰冰等名字一亮出來,一齣托孤戲還能不氣勢磅礡起來!可是抱著這樣的期待,卻越來越靜默,既沒有揪心肝,也沒有槌地板,只覺得是"怎麼了"?

原著裡,程嬰是趙家忠心的門客,為盡忠而獻上親生的孩子,動機合理,但電影中,程嬰只是替莊姬養胎的大夫,糊裡糊塗捲入滅門血案裡,大可不必為趙家保護血脈,陳凱歌大概也覺得程嬰獻子有點矯情,所以安排了一連串的巧合,讓程嬰不得不養大趙氏孤兒,而且是為了自己報仇,並非為趙家雪恨,讓程嬰忽然從一個轟轟烈烈的忠臣角色,變成了一個比較真實的,有私心的小人物,這樣的安排,一者,表明了這不是歷史,而是陳凱歌想說的"故事",二來,也表明了歷史未必真實的荒謬。

這本來是個巧妙的戲劇安排,但本來最重要的復仇,忽然不重要了,淡化了,使得戲劇後段張力嚴重不足,也開始處處漏洞,因為屠岸賈殺了程嬰的妻子,結怨在前,怎麼可能敢收程嬰為門客?更何況愛程嬰的孩子如己出?這個關鍵點不合理,導致所有的劇情都是導演的自說自話,包括一開始屠岸賈要滅趙氏,看似天羅地網,縝密到不行的策略,其實也帶有荒謬感,假設蚊子有毒是合理的,也不代表會剛剛好在皇帝喝酒的時候,剛剛好飛過去叮他的脖子吧?倘若這隻蚊子不聽話,飛錯了航線,那後面都不用玩了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491451_200907271800266RtkE.thumb.jpg  

昨天在圖書館發現陳雅湞編著的<<霸王別姬: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>>,驚喜萬分,也讚歎一部電影,一個文本,能以這麼多角度來做解讀,代表這個作品不論好壞,必然已經有他卓然自立的價值,再也不是大眾說好說壞可以左右的了。

我們本不是專業影評家,頂多算是"票戲的",只要是喜歡,就會一勁兒的叫好,但我想真正喜歡一個作品,應該要撇去主觀喜好,試圖以各種層面去豐富作品的可能,俗話說嫌貨的才是識貨人,在一面為霸王別姬叫好的聲浪中,我看到這本書裡不少的批評與反思,倒沒有擊倒我對霸王別姬的喜愛,或是對張國榮的觀感,反而因為這些評論,讓我有了更多概念,往後在我創作裡,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能夠冷靜的表達自己的關注,而不只是氾濫的叫好或倒彩。

此書是一本論文集,不再另提個別文章的作者,只就整理幾個平日大眾忽略,而自己也滿贊成的觀點,給也喜歡這部電影和張國榮的人一同分享。

一.顛覆"程蝶衣人戲不分,所以愛上段小樓,最終魂斷舞台"的概念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5406821_511824.jpg  

  關於<霸王別姬>,別人說得太多了,事隔多年再提舊片,也顯得我和這世界的脫節,然而深沉夜裡,方看完電影的惆悵,是一場洶湧的浪,不可自持。

  所以,便原諒我的說了又說吧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小豆子的「蛻變過程」

  小豆子成「蝶衣」,亦即從「男兒郎」變成「女嬌娥」,「蛻變」本來就是撕心裂肺的過程,從母親為他扮上女裝,好在妓院生養,早就註定小豆子的性別是「不能由己」的,更遑論之後的幾個「閹割象徵」,包括母親為他斷去駢指、小石頭以滾燙煙斗戳他的嘴,要他正確記住「自己是女嬌娥」,如同性交的粗暴動作,以及張公公的性侵、袁四爺在蝶衣面前硬生切斷鱉頭,種種顯示小豆子經過「心理閹割」,終於成為「眾所期待」的「程蝶衣」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4859102522956678795.jpg4285175045443639081.jpgc31f5fb5-1385-4e9b-b8ae-ac91717c7b7b.jpg  

曾以<末代皇帝>揚名立萬的影帝尊龍,在和<霸王別姬>中的「程蝶衣」失之交臂以後,他接下了以性別混亂為議題的<蝴蝶君>,兩部電影同樣演繹男性之間的感情,也同樣有雌雄同體的聳動淒美,但<蝴蝶君>不成功,成為了一部詭異的片子。

法國駐派中國的外交官高仁尼,愛上了美艷伶人宋麗玲,兩個甚至有了孩子,但多年以後,高仁尼卻因間諜罪入獄,才知道枕邊人不但是中國間諜,而且,還是個男人……。情節的荒謬倒不需多加著墨,世界之大,也沒有什麼不能發生的事情,這又是真實事件,更不當質疑情節正當性,只是遺憾外國人總是把焦點放在「族群融合」上,從<喜福會>開始一連串東方議題的電影,其實都「很不東方」,劇中演員也多是美籍華人,沒有東方韻味,語言的不中不西更是可笑,他們誠如劇中的高仁尼,總以自己的洋人角度,揣度所謂東方之美,帶著一種征服的、優越的快感,又施恩似的談起中西的交流,反倒是主角的內心戲浮誇帶過,所以<蝴蝶君>的失敗,不是因為尊龍不美,而是應該著力在這樣一個事情的背後,顯現出怎樣的幻想和破滅,而宋麗玲這個人應該有的掙扎也完全被忽略了,他是個男人,被迫以女人身分色誘仁尼,應當就有拉扯,何況戲假情真,愛上了對方,這中間怎麼沒有一點內心的聲音?自問自答?一個故事不管多荒誕,倘若感情的強烈足以撼人,還是能成為一部好電影,但<蝴蝶君>不是。

我想尊龍絕不是「錯過」了<霸王別姬>,因為再也沒有比張國榮更好的「程蝶衣」,可是<蝴蝶君>同樣不該再由張國榮演出,因為間諜眼中有一抹生冷剛硬,不該是張國榮那麼似水豐沛的靈魂,尊龍絕對是個美男子,但剛烈有餘,嬌柔不足是真的,應該還他一片驕陽大地,去揮灑男人的真性情。還有,<蝴蝶君>不是同志電影,因為高仁尼一直愛著幻想裡的那個「女人」,是另一種"莊周夢蝶",分不清是真是幻,而不是披著美豔外表的男人,對於尊龍所扮演的美女間諜來說,或者也如同蝶衣一般,只是「人生如戲」的沉醉吧。

 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4159332_382346.jpg  

<風月>是陳凱歌繼<霸王別姬>的大成功以後,最受人矚目的第一部電影,但顯然並不成功。

少年郁忠良(張國 榮)在父母雙亡以後,來投奔嫁入江南龐府的姊姊秀儀(何賽飛),然而,龐府富麗堂皇的背後,只不過是一個衰老的大煙窟,忠良生活在這種靡爛的環境裡,又遭受姊姊和姊夫怪異的性凌虐,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之下,他毒壞了姊夫並逃往他鄉,但陰錯陽差下,他去不了北京,反而被上海的"大大"收養,成為一個專門欺騙女子感情以獲得金錢的騙徒。在大大的指使下,他回到龐府,目標是龐府的千金如意(鞏俐),如意叛逆,也純真的近乎呆傻,她被忠良編織的世界徹底迷惑,甚至為了忠良,先和府裡的僕人端午(林建華)發生關係,再把自己獻給忠良,但動了真心的忠良,要保全如意,唯有徹底離開她.......。

風月無非是情債,情債除了心靈的交流,自然也不乏肉體的出口,所以秀儀會在長期的獨守空閨之後,憤怒的把一對金魚從水裡抓起丟擲,地面上掙扎的美麗金魚,也就是秀儀糾結又窒息的情慾;如意曾經抱著一隻大兔子,看來很純潔,其實兔子正是一種肉慾橫流的動物,但外表的純潔使人迷惑。肉體之愛聽來嚴重,但最嚴重的其實是扯上真感情,像是忠良看盡繁花,但卻在不知名的酒女(周迅)落淚時,無措了起來,因為眼淚是真感情的宣洩,忠良可以玩弄女人的肉體,來報復當年姊姊的變態行徑,但不能涉入真情,一碰就怕,有愛就是你死我活,所以當他愛上如意,也就益發默,因為愛可以做,卻很難說情楚,也正因為如此,天香里的女人必須因失愛而墜樓,而忠良注定是個悲劇,因為他這生是"欲"忠良,但如果效忠大大,就不能抱持良善的心,如果做了好人,自然背離大大,愛的殺傷力太大,比起鴉片,過之而無不及。

如意的鴉片可能不只是父親抽的大菸,愛情才是令人目眩神迷的毒藥。小時候的如意就離經叛道衝進女人勿入的祠堂,這是如意挑戰威權(尤指男性權利)的起頭,長大以後的如意接管龐家,事實上也是大家的魁儡,這點她心知肚明,把所有姨太太趕出龐府,其實是一種慈悲,這些女人裡,只有她有使命,她不自由,她自覺到自己是不能掌握什麼的,但是她要掌握愛情,掌握自己的身體自主,所 以她可以先找端午"試一試",而且還是男下女上的位子,所以後來和忠良發生關係是,她也說"要到上面",固然這是如意的青澀無知,其實也是她對權力的挑戰及渴望。這樣的女子是驚世駭俗的,甚至有些無知,但她又清楚自己要什麼,所以即使忠良放了狠話"妳喜歡我,也要看我喜不喜歡妳",她哭了哭還是回答"你不喜歡我,我還是喜歡你",這是痴情,卻很勇敢,她可以追愛追到陌生的上海,在得知忠良的真面目以後,還是冷靜的問"你愛不愛我",這就是她要的,要不到,她就回鄉另嫁她人,穿自己挑的嫁衣和新郎,你再回頭我也不要你,儘管我還愛你,這就是如意的氣魄,但終究毀在男人(父權體制)手裡,忠良用毒害姊夫的手法,讓如意從此失智,這是一個有趣的象徵,愛人為我燒的菸,我要一個人抽,如意穿著嫁衣這樣說著,不健全的愛情就是砒霜,但如意並不是死去,而是跌入如夢似幻的意識世界裡,顯然,愛情的毒比死還要可怖,還要淒美,而忠良用這種方法保全了如意的身體,也正是父權戕害女性的有力控訴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魚狗,不是魚不是狗,而是一種捕魚維生的鳥,也就是翠鳥,但初次聞名的人,總不能猜出正確答案,老是有邊讀邊,沒邊讀中間,所以<�魚狗>的本身,就是一個充滿了誤會的名字,帶出了一個總是被冤枉的角色:魚仔(張雁明飾),也可理解為何在片子一開頭,有些像鳥羽翻飛的東西(不過我想沒注意的人應該也不少)。
阿狗陳恩峰飾),一個高雄的基層警員,其妻美萍白歆惠飾)開了一家寵物店,幸福甜蜜的新婚生活過後,因為美萍的能力深受肯定,欲往台北發展,然而阿狗卻屢考屢敗,無法調任台北,性格變得暴躁無常,引發了夫妻的衝突,也讓阿狗懷疑美萍的忠誠,就在阿狗召妓洩恨的同時,美萍在青梅竹馬的議員(周守訓飾)競選總部被殺,女兒佩佩也因為驚嚇過度,成為只會學狗叫的自閉症患者,讓阿狗誓死要抓到殺妻的兇手。魚仔,十三歲那年被阿狗等人栽贓偷竊,以及殺害胞妹,從此就在牢裡進進出出,但性格仍然開朗,也期望有個幸福的家,為了即將生產的女友小幸劉心悠飾),決定再大幹一票,沒想到卻捲入了美萍的凶殺案,他該怎樣洗刷這兩次的誣陷呢?
這是一部"應該拍好"的片子,但是沒有拍好。
一.角色
屢受奇冤,有苦無處訴的魚仔,應該悲憤而忍辱負重,也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與共鳴,然而,魚仔卻是一個樂觀過頭的人,並不是說擁有悲慘人生的人,就一定要有憤世嫉俗的表現,但這和起初一連串鏡頭所交待的"性格偏差,邊緣性的"是有所衝突的,而削弱了魚仔這個角色的豐厚度;女友小幸剛開始也是以辣妹身分進場,但劉心悠看起來就是"故意裝作辣妹",因為相貌還滿純情的,到後來完全是個甜美小婦人,邊緣人物不夠邊緣,使電影本應悲情本應衝撞的點,一舉潰散。在選角方面,選用模特兒一向是個挑戰,他們太完美,太像樣板人物的體態,詮釋起尋常人生時,總覺得格格不入,除非本身對角色和劇情有相當的感受力,以及掌握,否則總有些虛幻不實,比陳恩峰的"阿狗",淋雨也淋得性感,奔跑也跑得狂野,就是少了警察的味道,不管是劇本或演員本身的詮釋,主要人物的薄弱,是<魚狗>的遺憾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妳是愛麗絲嗎?毛蟲吞吐著煙霧,慢悠悠的問,愛麗絲自己也不很能確定,只好說,我當然是愛麗絲,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你們說的那個愛麗絲,毛蟲又吐出一個煙圈,聲音沒什麼高低的迴盪在森林裡,他說,她不完全是愛麗絲。
這段曲折反覆的對話,在我看來,其實正是全片的核心,妳是誰?妳知道自己是誰?在現實生活裡,老是作夢的愛麗絲,被迫接受無趣的求婚,完成大多女人的生命樣板,但片頭被母親斥責既沒有穿束身衣,也沒有穿緊身褲的愛麗絲,早就埋下"虛偽禮教叛徒"的伏筆,所以她逃開了自己的訂婚宴,掉進了一個樹洞裡,開始她的"覺醒之旅",那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樹洞,懸吊的鋼琴,時鐘,一切生活中的瑣物都有如達利的畫那樣,變形或者重整在那條通往夢的隧道裡,覺醒本來就該往思想深處開始,那些潛在的記憶,糾葛,情感正等待著一一被釐清。
愛麗絲夢遊仙境是個老掉牙的童話,裡頭的人物令人無比熟悉,其實和愛麗絲的現實生活也有某種程度上的對應,比方夢裡那對討人厭的雙胞胎,和現實生活裡那對毫無特色,只知八卦的雙胞胎姐妹,各說各話,但有著一樣的嘴臉,像是我們生活周邊指指點點的路人甲乙丙,而這些人會讓我們忘記,或是懷疑,我是誰?我可以是誰?甚至於就大聲宣判,我們不能成為誰,愛麗絲在這裡要做的,並不是相信神諭中的指示,也不是眾人的傳言,她必須找回失落的勇敢和純真,大膽的想像和相信,至少必須知道,自己到底在做什麼。
強尼戴普飾演的瘋帽子當然還是很搶眼,卻無意外的驚艷感,咧著嘴笑的貓,有種冷冷的討喜和優雅,反而正面人物白皇后和愛麗絲都比較無趣,愛麗絲是正面人物,白皇后是"偽君子",雖然美麗又善良,但絕不討人喜歡,反而是紅皇后,叫了一整齣的"給我砍了他的頭",反而令人鼻酸同情,典型的失去社會關愛,而開始反社會的悲劇性格,而且笑中帶淚。對於這齣戲有很大的期待,但是結果是失望的,特效太多,不如看動畫去,又何必大張旗鼓的找真人演出呢?劇情的鋪陳反而是比較弱勢的。
最後愛麗絲遇見正在結繭的毛蟲,看起來生命將盡,卻是暗喻著愛麗絲的'"蛻變",而一直以為身在夢境,其實正是對生命的整理,孰真孰幻呢?瘋帽子當然不是虛構的人物,反之,"瘋"這個特質,是人之所以偉大的狀態,勇於夢想,勇於實踐,不懂的人就宣判你瘋了,可是只要你明白,自己是誰,自己正在做什麼,就會如同愛麗絲的爸爸說的"妳是瘋了,但只有世上最棒的人才會這樣!"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西元1954年,聯邦執法官泰德和夥伴查克,一同到隔離島上調查女病患從精神病院逃離的事件,但在泰德抽絲剝繭的過程之中,他發現事情不如表面的單純,而他嚴重的偏頭痛和夜夜噩夢,使整件事情更加曲折離奇......

嚴格說來,這並不是一部驚悚片,就我的理解,<隔>片應當趨近於心理探索,與世隔絕的島嶼,是人心理無法被觸碰的處女地,幽微而孤獨,那些動不動就來的颶風和傾盆大雨,正是我們對自我的交戰,你怎麼認同自己,就創造怎樣的環境,有著悲劇過往的泰德,自然營造出」草木皆兵」的生活範圍,而病患不斷提醒泰德」永遠也逃不出這座島」,事實上也絕非危言聳聽,因為,是你自己,讓你逃不出去的,走不出來的。而泰德一直耽溺在自己的幻想裡,誠如我們一直在自己的思想裡」迴圈,我愛你,你愛我嗎?你不愛我我會怎樣?我受不了你不愛我,因為我愛你,可是,你愛我嗎?就是這樣反反覆覆,把生命的能量都耗損掉,重點在於沒有勇敢面對,片中醫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,試圖讓李奧飾演的精神病患,接受自己殺妻的事實,但是每到一個定點,泰德就會」重演」一次,正是因為記憶中的傷害太大,所以我們會」自動跳過」,而讓整個療程無法順利進行,我們對這個事實,只有憐憫而無苛責,只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軟弱,怕面對真相之後會失去,會疼痛,所以只編派或美化記憶甚至於編出另一個人格,讓自己好過一些,卻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毒藥,使我們的」自我療癒」永遠無法完成,永遠困在」隔離島」上。

全片就在」真」與」假」中間反覆辯證,問題是,什麼才是」真相」呢?即使後來證明李奧納多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,我仍然抱有一個質疑,如果大家都說我瘋了,就算我沒瘋,我應該也是瘋了,所以自我認同到底是什麼呢?我藉由別人給的線索找尋自己,豈不弔詭?」我」的對錯好壞是非,只是一種相對的狀態,必須藉由」投票」來決定,那」我」怎麼還會是」我」呢?即使看完整齣戲,我心裡還是懷疑,李奧納多會不會被騙了,他壓根沒有瘋,只是在三人成虎的狀態下,他屈服了,他相信自己不對了,我覺得這樣的安排可能更不落俗套,而且對人的衝擊力會更大。我們不過是用」多數決」來決定答案,精神」異常」的定義,只在於他們和我們」不同」,可是,怎麼不說,我們和他們不同呢?蔣勳說,<<紅樓夢>>的迷人,在於他不是要辯論真或假,因為作者時而耽溺,時而游離,他不是要給你答案,只要你去」感同身受」,我覺得我看完<隔離島>的感覺即是如此,最後李奧納多」被怎麼了」,這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受傷了,那些傷口發炎了潰爛了,所以生出猛獸來吞噬他那感覺很真實很接近,誰都有可能被自己的回憶咬上一口,而感覺震驚,哀憐,因為這也是自己的故事,」泰德」只是一個符號,是另一個受了傷的人而已。

雖然導演以一種開放的方式經營結局,不過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來,清醒過後的李奧納多選擇裝瘋,接受恐怖的」前葉割除手術」,前葉割除手術是從眼睛鑽進去,挑出幾根神經,讓人更聽話更溫順(這是電影的說法,關於醫療,我不大清楚),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,在我看來,這手術根本在於」挑出靈魂」,因為沒有靈魂的人就是行屍走肉,就不會有所反抗,我感傷的想,其實社會用很多無形的力量,在割除我們的前葉。海浪驚恐的衝擊著,而礁石已被風浪侵蝕的坑坑洞洞,像是我們受傷的心,然而,燈塔沒有釋放出黑暗中的一線光亮,誰,會是下一個被送上燈塔的人呢?
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  夢人人會做,歌人人會唱,只是調子不同,就可以讓生命引導出徹底不同的旋律。
  艾妃,蒂娜(碧昂斯飾演)和葛羅爾,三個年輕的黑人女孩一起在演藝圈築夢的路上,跌跌撞撞,本來是主旋律的艾妃,忽然變成次要的配角,有苦難言,還得眼睜睜看著原本的伯樂兼男友寇提斯(傑米福克斯飾演)提拔蒂娜,甚至發生不應該的情感,而一夕成為天之驕女的蒂娜,被經紀人丈夫包裝成最完美的"商品",卻再也不能走自己的路,唱自己的歌,最甜美的小丫頭葛羅爾,在三人之間一直開開心心的當著和音的角色,卻因為一場婚外琴被迫成長,她享受了愛的熱烈與美好,卻也始終只是情人生命裡的"合音",一個追夢的故事,本是一首充滿生命力的歌曲,卻因為利益,變成一首哀傷的調子,甚至於,泣不成聲。
  或者正因為如此,使得一向歡天喜地的歌舞片,在載歌載舞裡,卻衝撞著濃濃的悲憤與哀傷,華麗的場景和戲服,動聽的歌舞,感覺上無比璀璨,卻也加深了荒涼的感覺,因為付出的代價太為昂貴,每個人都想成為舞台上的主角,但只有在自己的生命裡,我們才是永恆的主角,而不管是喜劇或悲劇,我們負責演到謝幕的那一刻,至於觀眾的反應,"我"是否開心是否願意,已經完全不重要。艾妃擁有最強大的歌唱實力,卻變成蒂娜的"配角",蒂娜如意成為舞台上耀眼的女王,但也淪為丈夫的"附庸",而葛羅爾把所有心思放在歌手男友吉米厄爾(艾迪墨菲)身上,卻也沒有成為"主旋律"的那一天,所有人都變了調,所有人都不快樂,夢想變了味道,感情不再美好,只因為聚光燈沒有打在自己身上,所有人都忘了"自己"。
  "夢"本來就是遙遠的東西,要精準的抓住,必須經過長長的努力和一點運氣,想要永恆維持夢的本質,更是必須抵抗所有雜質,但畢竟是夢是幻,忽然成真的那一刻,本來就叫人迷亂,在"夢幻女孩"改名為"夢幻女郎",在葛羅爾開心宣佈自己已經是"女人"的時候,所有人早已經由"夢幻"走入"築夢的現實"裡,而女孩似乎還毫不自知,依舊沾沾自喜,絲毫不知道最後沒有真正抓住什麼,真如一場夢,夢醒猶有餘悸,寇提斯說,蒂娜就是一個夢,所以他透過鏡頭看她,遐想她,為她創造炫麗的舞台,卻也控制她,在錄音室為她修音,所以寇提斯也只是愛上了一個夢,而不是"真實"的蒂娜,當蒂娜反抗,"夢想"忽然清醒,寇提斯憤怒慌亂,不允許夢醒來,蒂娜自然離開,婚姻,畢竟不是一場夢,而是一場肉搏。
  這樣說來,也許看似最時運不濟的艾妃是塞翁失馬,正因為她最快和現實接線,反而從失落而後"清醒",唱出發自靈魂的聲音,一曲"只有今夜",唱入人心,不像寇提斯的"糖精音樂",強烈的節奏,卻再也聽不清楚生命的聲音,業務員出身的他,把一切都物化,卻遺忘音樂的本質其實是"靈魂",他要剝奪吉米厄爾音樂裡的"靈魂",吉米只好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上帝,他不允許西西寫反戰歌曲,表達對戰爭的痛心,應該說,他不讓任何其下藝人有"自己",只是討巧,卻不真實,這樣的王國,就是寇提斯自己醜陋的幻夢,始終沒有清醒過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春天無價,卻要買賣,還是拍賣,是低廉的,快速的叫賣,真是令人悲從中來。<拍賣春天>,核心自是"賣春"二字,"春"字一則是情慾的買賣,而來,當然是人生中美好的歲月,出賣皮肉已經夠叫人難堪,倘若連生命中那些純粹美麗的東西都失去,就更是叫人絕望,全片就在一種絕望的劇情中延伸開來。為了癌妻醫藥費的王人傑(陳昭榮飾),和爭取兒子監護權的美麗女子張倩(白靈飾),在同一天下海應召,但命運似乎永遠不能站在他們這邊,加上悲傷動聽而又略嫌老派,故作摧淚的音樂,電影的基底自是這些社會小人物的悲情故事,又因為有許多綜藝咖和可愛偶像的點綴,而帶有幾分黑色幽默,問題是。"黑色幽默"的重點在於幽默背後的"黑色",也就是深層的省思或呼喊,在此片,似乎不見太深的蹤跡。
打開本片的演員名單:陳昭榮、白靈、葉全真、林美秀、曾國城、白冰冰、潘安邦、琳恩、小潘潘、夏如芝、林威利,全是演藝圈各界大咖,即便是新人林威利,也有星媽提攜,卡司不可謂不強,也有別於國片中永遠記不得名字的學院派演員,但這就是癥結所在,他們要如何擺脫已經根深蒂固的形象,變成另一個"角色",演技的重新洗牌很重要,然而,"三立派"的"一哥"和"一姊"似乎都還是運用電視劇中"大悲大喜"那套手法,除"勇於為藝術犧牲"這一點還有當年電影出身(陳昭榮和葉全真當年可都是電影明星喔)的風範,除此之外,似乎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驚喜,其實不只是他們倆個,包括演技其實沒話說的林美秀,卻也"自然的很不自然",仍然還是"林美秀",不是"LULU",白冰冰、小潘潘......沒有一個人跳脫已有的盛名,走向"好,還要更好"的境界,而鮮少出現在台灣觀眾眼前的白靈,所佔的優勢便是"新鮮",台灣人對她的驚世駭俗是感興趣的,加上她在國片圈裡實在是個新鮮組合,當然搶眼,不過,白靈用她的每一根肌肉,抽動出無助卻也強悍的離婚婦女形象,不說話,也能感受她的強大痛苦和生命力,這一點也是無庸置疑,當然,也還能再內斂些,像琳恩和陳昭榮的父女戲,也總是過於煽情了。
不過,雖名為<拍賣春天>,其實兩位主人翁一次也沒賣出去,有時性功能障礙,有時被警察逮捕,有時忽然道德感作祟,這當然也是因為導演"不賣"的緣故,那些美好留都留不住,何況賤賣?只是在一連串的絕望之後,這個"賣春團"忽然中了頭獎,局勢逆轉,彷彿上帝獎勵他們"不賣"的情操,但這筆錢根本沒有解決主人翁原本的困境,王人傑因為曾不忠於婚姻又失業,所以和女兒關係危險,這,豈是金錢可以逆轉?女兒後來回頭,是因為感知到"父親願為我犧牲",不是錢的魔力,至於張倩要的是孩子的監護權,這錢仍然沒有幫上忙,而夏如芝和林威利飾演的小姐弟,本是因為父親有巨債因而亡命天涯,兩個天天拼命賺錢想幫助爸爸,又癡等父親電話,中了頭彩之後,父親打來電話,卻讓姊弟兩一口咬定"父親一定是知道我們有錢了",隨即把聯絡父親的唯一手機丟了,這根本不是中獎,而是另一種"失落",看似有趣,其實悲哀,最後這個歡喜的轉折,隨隨便便的就扭轉了整個情勢,而王人傑說"要去尋找自我",我看不出他找在何處,從拿了大筆彩金之後就是狂喜而已,讓人感覺不過是導演鋪排的一個發財夢,皆大歡喜,又沒什麼可歡喜,笑淚有之,眼淚又到睫毛就停住了,明明是覺得好看的,可走出戲院又沒有得到什麼,而覺得悵網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年前的老片子,偶然在有線電視看到,卡司很堅強:湯姆漢克和海倫杭特,但全片百分之八十五都是湯姆漢克的戲份,噢,對了,這百分之八十五還要和威爾森排球平分,我把當年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獎,補發給這顆排球。
應該說是很震動,當人流落荒島(也可視為處於生命困境)的時候,一個精神上的信仰,可以喚發出無限的潛能和希望,在沒有真正"絕望"過的人來說,這簡直是天方夜談,我敢說湯姆漢克在大海中拯救"威爾森"的時候,狂笑的人一定比痛哭的人要多很多,因為那"不過"是顆排球,取名字已經很誇張了,遑論去"拯救",而且還因為排球飄走而"痛哭失聲,充滿愧疚",如果我們不能超越形體去看見背後真實的意義,當然,不過是顆排球,了不起是多了張臉,有個名字罷了,但如果人不能夠由衷的相信什麼,是否也是一種悲哀呢?
世界是公平的,不論你生活的好或壞,世界仍然在運轉,深愛湯姆漢克的女友仍然另覓夫婿,這不是單純的變心或是不夠堅定,這是因為生命太平凡太瑣碎了,你只能走下去,即便你會迷路,也不能停下腳步,當湯姆漢克和久別的女友重逢後,兩人狂情的一吻,海倫鑽入車子,大家都以為他們要比翼雙飛的時候,湯姆漢克卻是淡淡的一句"妳該回家了",不知該讓多少沒有緣份的人為之一哭,甚至可比擬當年的"麥迪遜之橋",這或者也是經過逆境的人,才能有的智慧和寬容。
最終,湯姆漢克在無邊的公路上拿出地圖,不知道該往那條路去,但總歸會有個方向的,車上新買的威爾森排球已不是當年的"泛泛之輩",重點是心中的火焰不死,那麼,往哪條路去,都會如"最後一個未拆的包裹"上的金色翅膀圖案一般,歡快的飛翔,而且,浴火重生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年近三十的上班族茱莉(愛美亞當斯),厭倦了乏味的上班族生活,決心以一年的時間,完成傳奇廚師茱莉亞(梅莉史翠普)食譜中的524道菜,而這個決定,使茱莉的生活,慢慢的有了改變,兩個不同時代的女人,因為烹飪,有了某種奇妙的連結。絕不適合重口味的觀眾,因為整部片洋溢的不是辛香料,而是奶油的甜美和馥郁,誠如片子開頭時,由女主角的旁白娓娓道出"奶油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",而且是"絕不嫌多"的,就像茱莉亞和丈夫的恩愛逾恆,就像茱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逐步實踐,輕快的音樂,巴黎的風情,和讓人一看就會心生歡喜的茱莉亞,這真是一部令人開心的影片。
  影片採雙線進行,所以在<�誘.惑>中有精采對手戲的梅莉史翠普和艾美亞當斯,這次在戲中並沒有任何實際的交集,就像茱莉和茱莉亞,始終是透過食譜進行深層的精神對話,就探索層面,也許是更深的交集。梅莉史翠普始終能给觀眾最大的驚喜,在於"演誰像誰"的精湛功力,不論是在<�麥迪遜之橋>中掙扎的家庭主婦,<�穿著PRADA的惡魔>中,那位令人頭痛的女上司,或是<�媽媽咪呀>裡魅力十足,又唱又跳的單親媽媽,都能給人最恰如其分的感受,難能可貴的是,梅莉的長相是非常優雅的,偏向矜持而冷靜,但是她在戲劇,甚至是喜劇中迸發出的活力令人難以想像,讓妳覺得毫無衝突,比方這次,她為了扮演茱莉亞,必須增胖七公斤,全程踏著十公分的高跟鞋,以符合茱莉亞本人高胖的形象,外在形象當然還算容易突破的,但當我看見真實世界的茱莉亞,才驚覺梅莉的誇張高音和動作,完全就是茱莉亞的再現,她拋開了優雅,卻讓人接收到熱情和歡樂,每個細緻的處理都叫人讚嘆。至於艾美亞當斯總被拿來和梅莉比較,是一件並不公平的事情,感覺上形象並不是同一區域,而艾美亞當斯終於拋開<曼哈頓奇緣>裡小公主的天真浪漫,轉而處理像是<誘。惑>裡兩面為難的年輕修女,或是這次的都會女子角色,我覺得至少每一次都是突破,而突破就是一種進步,雖沒有令人尖叫的超越,但我認為她還在蘊釀。
 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<�美味關係>,實際上就是茱莉成名記,茱莉在部落格上詳實記載自己的烹飪計畫,成功的喜悅之前,有媽媽的冷水灌頂,和心愛丈夫的言語衝突,還有做菜失敗的沮喪,我們應該先來看,茱莉是何以開始這個偉大計劃的。同樣身為年近三十族群的我,感覺到應該而立還未立,將老而未老的那種尷尬,當朋友一秒中決定了一億九千萬美金的生意時,茱莉的現實生活卻無比糟糕,縱然這個"築夢計畫"是個偶然,卻是使茱莉"活得更好"的關鍵,她利用部落格建構了虛擬的世界,開始有了現實中的回應和支持,茱莉拓展出新的人際關係,滿足了自己對茱莉亞的"信仰",對茱莉來說絕對是加分的活動,問題是,當她聽說茱莉亞本人其實並不喜歡她的文章時,茱莉從沮喪,而後終於發現,沉溺於對茱莉亞的信仰之中,卻忘記信仰終究是"又高又遠"的,茱莉亞只能是個"起點",她必須要回歸到"自己",因為烹飪而產生的從未有過的堅持,快樂、充實和自信,以及真正的關懷與愛,這恐怕才是最重要的!就像茱莉亞見到心儀的廚師時有同樣的失望,但這失望是好的,因為可以幫助妳站在正確的位置,去看待自己和別人。
  我曾在一次比賽中,被瓊瑤女士誤認成是好久不見的"故人",也許是因為我的文筆相似,也可能我文中的口氣相仿,縱然我非瓊瑤女士故人,但在那段慘綠年少曾有過 其作的陪伴,並有過一點連結,也感覺很新鮮而且快樂,比賽後我得到瓊瑤女士的作品,扉頁上,秀氣的字跡寫著"加油",令人動容,所以我能理解朱莉心中的期待與激動,畢竟在我們黯淡的歲月裡,有個和我們境遇相似的人,最後成功了,這對我們是種鼓勵,也是種依靠。把偶像"神話",可能是很多人的通病,卻忘記只要是人,就難免有"真實面",因為偶像是被"提煉和包裝過"的,神是遙不可及的,而只要是人,總是有趨近的可能,如果能跨過這種迷思,擁有一個可以信仰的凡人,應是快樂的,因為這將使我們成為"更好的人",見不見面,已不重要。
  別把這部片當做美食片去看,因為看完你還是無法做出精采的紅酒燴牛肉,但是,生命的本身,不就是各種滋味的展現嗎?失寵的心酸,成功的甜美,情慾的火辣,忌妒的酸味兒,集結起來,該是多麼豐富的心靈饗宴!片中兩對夫妻的深情都令人動容,高壯的茱莉亞永遠是丈夫心中的"小姑娘"和"麵包上的奶油",令人看了心裡為之甜蜜,但誰能不愛朱莉亞呢?這樣一個永遠樂觀的,無所畏懼的,精神奕奕的女子,用笑聲敲響了每個人冰封的心,請謹記,生活就像一條麵包,可以選擇囫圇吞棗的吃,了無生趣的吞,但你更可以選擇塗抹上奶油,讓香濃的幸福滋味,在空氣中蔓延開來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用<艋舺>來談暴力美學,可能不夠,但是用<艋舺>來談"暴力與浪漫",應該最恰如其分。
片中那些角頭來角頭去,意義和義氣,三不五時的飆幾句國罵,抽掉這些也就是一部青春電影,力求本土中又不免藏著一種時尚感,不管造景或人物,其實都美的令人炫目,有種浮世繪的情調,詮釋台灣"角頭",所謂"大仔和細漢",其實太過細膩,甚至於非常女性,缺乏台灣黑道的粗暴與力道,奇特的是,如果你只是把<艋舺>當作文藝片來看,卻是恰到好處,而且是男女都能接受的力道。
在片中屢屢出現的櫻花意象,早已為電影訂下了淒美絢爛的基調,除了櫻花本身全力綻放而後飄零的聯想之外,在<艋舺>中,櫻花至少有兩層意義,第一,是死亡,因為櫻花總是和血做為連結,第二,是浪漫,不論是蚊子對於父愛的懷想,小凝對於未來的期待,甚或這群青少年的青春追尋,都一如花開燦爛,問題是花開花謝,劇中主人翁必須要面臨現實,所謂"廟口",在前半段電影中,雖說是個龍蛇雜處之地,但對於這群孩子來說,其實更像是個桃花源,在第一代老大的庇護之下,彷彿遊戲一般,由太子帶領著"太子幫",打打殺殺,其實倒都無傷大雅,更像是小老虎在媽媽身邊學著狩獵,樂趣大於生存的迫切與恐懼,直到電影後段,太子幫頓失依護,遊戲忽然落實成生死交關,而開始"不好玩",1987年,遊戲終止,而彼得潘還不想長大。
但看起來更像是青春片的<艋舺>,所在乎的根本不是角頭能不能保住,或自己到底會不會活下去,劇中人物追求的,其實正是青少年最容易渴望的"族我認同",趙又廷所飾演的蚊子,是個從小被欺負到大的外省孩子,沒有父親沒有依靠,他之所以加入黑道,是因為迷戀太子幫給予的"歸屬感",以及對父性(如他對geta老大的孺慕之情)的依賴感,這或者也是現今校園黑道氾濫的原因,所以後來的結論才會是"混友情,不是混黑道",而他愛上有著胎記的妓女小凝,也是因為小凝的與眾不同,兩個"異類"忽然通了頻率,有著同一首歌的記憶,蚊子和小凝有別於血性的浪漫愛,事實上也就是<艋舺>真正的情調所在,這個黑道,未免太浪漫。
本片透過蚊子的口述來進行故事,照理說是相當重要的人物,然而不論是蚊子或是太子幫幫主,都不如和尚這個角色的層層疊疊,因為他是第一個從浪漫走入現實的人,也因為他是有所背負的人,他才是真正統領太子幫的首腦,相較之下,太子其實就是一個"長於婦人之手"的"另類紈褲子弟",當然和尚對於太子的那份曖昧情感也滿值得大書特書的,名為和尚,阮經天所扮演的何姓少年,腦袋清楚聰明,但要怎麼在紅塵中做個好和尚,是一個最大的問題,生在佛具行,手配佛珠,卻時時滿手血腥,深愛太子,又必須殺死太子的父親,他心中的翻攪是全片最精采之處,可惜讓他動了"逼供篡位"念頭的,是父親和友人的一段對話,這一段合理卻不夠精細,不夠翻攪,只是短短兩句話就讓風雲變色,可能需要更多鋪陳,而本片中常常冒出的文藝氣質,也讓人不免有"斷線"的感覺,鈕承澤扮演的外省老大台詞如念詩ㄧ樣:"年輕時我也以為自己是風",或是和尚在介紹艋舺時竟然會冒出"龍蛇雜處"的形容詞,不免文雅的過分,導致電影感覺上就是外省人說台語,總是帶著一點腔調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  「再偉大的演奏家,也都有搶拍的問題。」年近半百的大衛,這麼對他年輕貌美的學生康蘇拉說。

  也就是說,任憑有多少智慧歷練,仍然是太快了,這年華是遠遠不足的,就像善於一切美學的教授大衛,即便憑藉著一己之才學遊走於學生之間,並遊刃有餘的處理每一段關係,仍然必須在淋淋的雨窗前,悲哀的承認他怕老,而且認為腦中的自己並不曾老去,於是,更加恐懼衰老。

  「時間」這個元素一直掐著大衛的脖子不放,即使在他浪漫調情的時刻,鋼琴上的節拍器仍然讓他充滿不安,因為節拍器就如同心跳,每跳一下,就離衰老更近,尤其是面對少他三十多歲的康蘇拉,那對於時光流逝的無能為力就更強,每當烏蘇拉希望大衛和自己的家人見面時,大衛總是笨拙的抗拒著,因為他認為這女孩沒有空間容納這三十年的歲月和眼光,卻不知道這三十年是隔在他自己心裡的牆,而非別人的鴻溝,當葉子一片片落下,當摯友喬治忽然的死亡,把時間整個逼到他眼前,大衛簡直是無能為力了,而最終烏蘇拉告知大衛自己罹癌的消息時,窗外正在新年倒數,本是喜悅的時刻,卻讓人害怕的幾乎無聲,因為,總是來不及。

  所以,大衛想真正擁有的,並非康蘇拉,而是她所代表的美好,所以大衛雖然留連性愛,並以<著衣的瑪哈>來比喻她,但並非是指康蘇拉和瑪哈有相同的肉體,而是她們有著相同的眼睛,眼睛乃靈魂之窗,故康蘇拉的肉體不表性愛,而是靈魂的表象化,這也可解釋後來大衛所收藏的裸女圖,為何背對著我們,而沒有眼睛的緣故。康蘇拉的美不是好萊鎢式的,而是如同畫中裸女一般最完美緊實的肌肉和線條,並非發生關係就能饜足,而是必須典藏的美麗,正如大衛已經失去的,飽滿的青春,所以大衛產生了妒忌、猜疑、佔有和無聊,但肉體卻已經無法承受這年輕的情緒,他只能患得患失,想要真正擁有卻總是若即若離,只好藉由多年的床伴—成功的女強人卡洛琳,來證明自己仍然有傲人的肉體,亦即青春,但卡洛琳的衰老和眼淚,也無實不刻的在提醒著大衛,自己不過是另一個成就輝煌的老者,偉大是永恆的,但不足以兌換我們失去的年少,因為偉大是可以用努力成就的,但年少一去不回,千金不換。

  大衛的生命,也就是為了「留住」青春的尾巴而努力著,所以他攝影,用最沒有意義的方法去挽留,因為根本無法留下什麼,這一切自然失去意義,暗房就是他的王國,可以任性的重溫某些時光,比方烏蘇拉美麗的軀體,可是從喬治的忽然倒下,以及烏蘇拉的絕症看來,時間已經被放大成「生命」這個議題,不管是怎樣的生命都是有限的,年輕、蒼老、貧富、成敗,這一切在生命面前都沒有意義,因為有其不可改變的潛規則,生命本來就充滿意外,不能延長,不能留住,可以決定品質,但長短,很抱歉,那是限量供應的,無人可敵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 2009/08/09
    每個人要的東西都不同,所以,相愛很難,相處也是。

  愛普莉追求的是制度以外的,未知的冒險和夢想,而法蘭克雖仍然擁有夢想,卻更在乎安定發展的生活,這是社會上普遍的二分法—夢想與現實的交戰。

  沒有對錯的問題,甚至不是好或不好,誰的境界比較高這樣的論戰,而是當價值觀迥異時,該如何磨合出平衡點,在婚姻制度裡,除了愛情以外,兼具生活與責任,各持己見必得兩敗俱傷,誠如王家衛說的,一個人做好是很容易的,兩個人就不簡單了,神仙眷侶的尋夢之旅,其實是婚姻關係的兩難之爭。

  法蘭克其實是忙碌社會的縮影,甚至於比很多人都幸運,有了郊區的房子,一雙可愛的兒女,以及外人稱羨的婚姻關係,他在人群中努力而庸碌的工作著,每天同一個時間上班,進入同一棟大樓,到同一個樓層,讓同一個主管辱罵,他不想成為他的父親,卻在不知不覺中複製的父親的人生,在恐慌中他只能用情慾作為出口,這其實算不上是背叛,即使是愛普莉在絕望中的發展的一夜情,也不能稱之為外遇,他們一直試圖往更好的方向走去,卻因為無法得到共識,而摧殘了一段人人稱羨的感情,問題是「人人稱羨」也不代表婚姻成功,婚姻的滋味是冷暖自知,得自己感覺好才是真正的成功,否則,就像房屋銷售員海倫賣給惠勒夫婦的房子一般—地下室會淹水、坪數又小—不過虛有其表而已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看的書或電影,巧合的,都強調了文字的力量,例如<<�偷書賊>>、<<�我願意為妳朗讀>>,以及方才看完的<墨水心>,讓我想起白先勇先生說的,文學也許不能給我們什麼,卻是情感教育。
然而,<<�偷書賊>>和<<�我願意為妳朗讀>>表述的是文學的穿透力、感染性,而<墨水心>更在意的,是作者、讀者和作品的關係,是的,各位中文系的朋友,拿起我們的<<�文學概論>>,這部電影所探究的,完全是課本告訴我們那一套,但我們最近學了個新名詞,也就是作者或導演詮釋"小說是如何形成",並隨時介入作品中,邀讀者進入探討的"後設小說",雖然我一直到上網查了資料才驚覺這回事,但感覺上真是驚喜萬分,原來,這就是後設小說啊,有終於見到本尊的快感。
修書師傅莫(布蘭登費雪)在一次為女兒梅姬念冒險故事<<�墨水心>>的時候,意外的發現自己有使言語成真的力量,把書中的惡棍"魔羯",以及玩火人灰手指等人都召喚了出來,並把妻子蕾莎封到書裡去,此後他便和女兒瘋狂的尋找這本書的下落,希望能藉由再次的閱讀,把妻子帶回原來的世界,然而卻被魔羯綁架,企圖利用莫的能力享受現實世界的歡樂,而灰手指則一心一意的希望回到書中世界,這時大家發現,梅姬繼承了父親的力量......。
莫和梅姬雖然都擁有"銀舌"(也就是他們的特殊能力),但是我看起來有層次上的不同,莫因為閱讀而身陷其中,梅姬卻多了"創作"的力量,終讓文字能有機利用,一舉打敗邪惡勢力,當我們閱讀,隨著情節起伏時,我們不可自拔,而後我們對於情節諸多延伸,有自己的期待和幻想,讓作品有了新的可能,而不只是原來的作品。
那,是否真的作者已死?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現在的德國人,對於納粹那段不堪歷史的時候,有著羞慚、譴責,同時也因為愛著自己的國家,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感,可是有些愛是不能選擇的,誠如父母對待我們,是一種無話可說的緣份,變成原罪,這就是<為愛朗讀>中,麥克柏格所面臨的最大問題,他愛她,但是她有罪。
很多人讚美這部電影的名字翻譯的好,比原著簡潔,比香港等地的譯名都精準,我卻以為,原著<<我願意為妳朗讀>>更有味道,這朗讀是不是為了愛,我想還有待商榷,可是那個我願意朗讀的對象是"妳",也只有妳,這是我們共有的心靈世界,那是現實醜惡奪不走的一份相通,所以我"願意",簡潔有力絕對是好事情,但在文藝作品裡,表達出精髓卻是更重要的事情。
其實,不但麥克柏格無法忘卻漢娜的罪行,即使是漢娜本人,我認為她背負的東西一樣太重,她除了想盡辦法遮掩自己是文盲的事實,那段歷史早在人們判決她以前判決了她,所以她有潔癖,反覆的、堅持的淋浴著,想洗去自己身上太多的秘密,就像麥克對於這段姐弟戀的罪惡感,他始終認為兩人是不相配的,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漢娜要的年紀,在激情過後,他努力要遮掩這段感情,正如漢娜,正如德國人不想承認的那些秘密,但畢竟是事實,而歷史,不論是國族或個人的過去,都已成過去,固然有其定位,是個事件,但不該是一個枷鎖。
再談到兩人之間的愛情,我以為是起於慾望,未經人事的少年遇上美麗惹火的婦人,一發不可收拾也在所難免,但麥克每天衝往漢娜家,感覺上還是受慾望驅使關係,而漢娜卻是看到了他的書才眼睛一亮,兩人的結合是不是愛情,似乎不能斷言,何況漢娜一直認為麥克是個孩子,既不等待他來,離開他也非常容易,至於麥克的失魂落魄,那更是可以理解的,初嚐情慾後嘎然而止的痛苦,甚至是被冷處理了,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,也太為難,書裡談到,麥克認為自己的慾望附著在漢娜身上,可是漢娜不是對象,只是因為那是慾望的發源地,而麥克第一次朗讀的<<奧德塞>>,他認為可以把漢娜想像成書中的女主角,那面容如神祇的女子,終歸一句,漢娜是想像,美好的夏日戀情,所以麥克可以隔空寄無數的錄音帶給她,可是一見面就感覺到不舒服,就像原文"我要她離得我越遠越好,遠到遙不可及,繼續他這些年來一直都保持的狀態,僅僅是一段記憶",而<<奧德賽>>是個"返家的故事",卻絕對不會返家,這句話也早就預設了漢娜的悲劇。
至於漢娜,在最後一次會面,我們看出她有多少期待,她等信,等待那個唯一的精神支柱,雖然我不否認看到麥克為獄中情人朗讀時,是最感熱淚盈眶的,可是這不是愛情,漢娜始終因為他帶來的知識之門而歡喜,不是因為麥克這個人,她的毅然自殺,非常像是她的個性會做的事情,寧為玉碎,也要保住心中的真理,那個夏天已經過去,這次的相遇已經可以劃下句點,再延伸就是陳腔濫調,如果麥克真的愛過這個女人,正是因為她這種剛烈的性格,才能真正保住那個美好的夏日,我讀到這段特別震撼"這只是可憐的真理和可憐的公義,但卻是她的真理和公義",所以漢娜絕不承認自己不識字,聽來很荒謬,可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荒謬的堅持,也許是理想,或是愛情,為此可以放棄一切,這是我們自己的真理,比真理更神聖而不可侵犯,劇中凱特溫絲蕾在法庭上的表現,真是一絕,她那種因為無知而產生的茫然和暴怒,讓人真能感同身受甚至憐憫,我想麥克真正做了一件對的事情,在於他沒有戳破這個真相,這不是背叛,而是他融會貫通之後,尊重了漢娜的自尊和決定,愛一個人,本不該為難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女人是不是註定只能得到一樣東西,成功或者愛情?
亨利八世以叛逆罪處死了第二任皇后-安妮.博林(參見<美人心機>),但安妮卻留下了英國最偉大的女皇-伊莉莎白,亨利和安妮是以新教(基督教)儀式結合,故伊莉莎白被認為血統不純正(當時羅馬天主教廷仍然有巨大影響力),一直到她同父異母的兄姐都過世之後,她才順利即位,本片講述的,即使她如何讓英國走向輝煌的歷程。
伊莉莎白被後世稱為「童貞女王」,雖然她有情夫的傳聞不斷,甚至於她的姊夫-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都曾想追求她,不過她終生未婚是可以確定的,而且她為人謹慎自愛(但也有傳聞說她有生理上的缺陷),儘管影片中必然有所想像的空間,不過對於一個身處高位的女人來說,那種無可言說的壓抑,就像英國從不散去的濃霧一般,叫人窒息。
不管我們說了多少次男女平等,我們都明白,男人和女人,到底是不同的,這個可怕的父權社會,懲罰掌握權勢的女人,讓她們永遠的孤獨,所以伊莉莎白只好穿上誇張而又華麗的衣裳,張牙舞爪,如同對敵對的男人示威,但即使處於權貴,她的生育能力和「是否能嫁出去」問題,成為全國人民的焦點,她只好宣佈「嫁給英國」,但是夜半裸身攬鏡的寂寞,關愛女侍戀情和忌妒的失態,卻真真實實是一個「渴愛」的女人,她美麗、尊貴、聰慧而果斷,卻無法被真正的愛著,謝錦說,只有真正高貴的男人,能夠懂得這樣的女人,可惜的是,高貴的男人似乎很少出現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(我知道布萊德彼特的版本比較帥,但是這個版本的海報讓我很感動。)
時間是一條的縱向的河流,生命沿著河岸發展,無論所發展的幅員有多麼遼闊,我們都不可能獨立於時間之外而生存。
那麼,讓時間改個方向如何?
班傑明是個越活越年輕的人,因為出生時的衰老模樣,讓父親遺棄在養老院前,被黑人女傭奎尼收養,開展了自己奇特的一生,但是,生命的時間反向發展的後果是,他必然要接受很多親愛的人的死亡,而當他退化成嬰兒之後,誰又能來養育他?甚至,他不可能陪著自己的女兒成長,因為他注定是個缺席的父親角色,他會在女兒的少女時代,也同樣變成一個青少年,還可能更為幼小。

念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