題目:為何孔子周遊列國會失敗?
輔大中文一甲 林念慈
嚴格說起來,孔子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家,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。
在百家爭鳴,混亂不已的春秋時代,「教育」與「道德」顯然不是立竿見影的好方法,所謂亂世出英雄,「亂世」需要的,不是心靈導師的諄諄不倦,而是英雄人物的一劑猛藥,這英雄,可以是草莽之流,一戰定天下,而非孔子的禮樂,如果我們照孔子的話去做去教育人民,而教育是「百年樹人」的長久事業,在一片亂流中,「活的下去」、「殺出重圍」,可能遠比優雅的生活要更重要,應該這樣說,孔子和各國君王的話題早就已經錯位,雖然他們的共同議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,但君王的「富強」定義,是如何拓展疆域,使天下都歸為己土,那是政治的「外部」問題,而孔子談的卻是國君與國民的素質涵養,是屬於治國的「內部」問題,站在兩個不同的平台上,談話當然沒有交集。
孔子缺乏的,並不是才幹,而是手段,也就是「行銷手法」。
他講究操守,可以,他強調禮樂治國,無所謂,問題是你要怎樣讓「顧客」接受你的產品,然而孔子是天生的老師性格,天生的公務員,他只會一股腦兒的說自己的話,而忘了國君的口味,「討好」這件事情,當然孔夫子是不為的,但是這只是一個「方法」,一個「過程」,孔夫子堅持到底,有所為與不為,終於含憤離開政治舞台,忘記政治本身是一種表演,精彩和內涵應當兼具,缺一不可。
我們知道孔子周遊列國,一站接著一站,這不會是一個封閉的消息,問題是他都沒有成功,一個帶著失敗紀錄的的謀士,他將要拿什麼去說服下一個人呢?孔子沒有記取教訓,在一站改變方式,所以得到同樣的結果,無功而返,再者,他是一個「外來者」,他的對手並不只龍椅上的人,還有龍椅前那一片黑壓壓的,野心勃勃,隨時準備斬草除根的大臣,孔子的才能智識,國君可能看不見,但是下面的人因為身在兩旁,反而清楚,因為清楚有才之士必定阻礙自己的富貴之路,所以排外,你不能得人心,沒有立足之地,套一句現代的話來說,你還玩什麼?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,孔子的思想從頭到尾都抵觸君王思維。
既然是「君」,一定是法家思想,即使是獨尊儒術的漢武帝,也是一個大野心家,如果他能夠遇見孔子,只怕孔子只會多一個失敗紀錄,所以根本上,孔子的儒家思想沒有辦法進入核心主流,因為他不談君王的利益,他說的是「國家」,而不是那個皇帝本身的好處,而人是自私的,國君亦然,他想要國家強盛,是因為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巨大的利益,孔子沒有發現這一點,所以說不動他們,孔子因為發現這一點,所以只好離開。
其實,在這麼多年以後再來看,孔子也只適合當一個老師,而非政治人物,那個環境太險惡,如果你抓不到實權,要談什麼實踐理想呢?他太單純、太崇尚美善,他本身就是一個理想中的人物,如何能夠在泥淖中生存?他的政治理念本身就是「教育」,那,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年的歲月,去碰觸那深不見底的「政治遊戲」呢?始終,我都不清楚。
- Dec 01 Fri 2006 01:15
為何孔子周遊列國會失敗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